策略導航:限制管理模型 (I) 
“Strategic Navigation: The Constraint Management Model”
http://www.goalsys.com/books/documents/STRATEGICNAVIGATION.pdf
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
H. William Dettmer版權所有,授權翻譯與刊登
摘要
大多數傳統的和當代的策略規劃模型,不是過度結構化,應用時需要投入不少時間,或是過於集中及展現象徵性的定位。當今二十一世紀,快速變化的政治、經濟和社會環境,組織往往難以接納或採用如此的策略規劃模型。本文介紹一套新的策略開發模型:綜合軍事計畫,軍事調動的速度與彈性,和因果之邏輯驗證。結果是一副掛在牆上的『策略』圖,從上到下人人看得見的圖像,呈現出組織行進的目的的,及如何到達該處。本文內容摘錄字作者之著作『策略導航:應用於營業策略之系統方式。(”Strategic Navigation: A Systems Approach to Business Strategy”, ASQ Quality Press, July 2003.)』
傳統與當代模型的問題(Problems with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Methods)
明茨伯格(Mintzberg) 提出的策略思想十大流派(10 schools of strategic thought,Mintzberg, 1998),過去三十多年來,組織廣泛用於指引設定和遵循策略方向。十大流派分成兩種一般性的類別:傳統式(traditional)和當代式(contemporary)(圖一),每個流派展現某些弱點。

傳統方式的不足之處,似乎以四項特徵為主:
- 不考慮依賴性(Disregard for dependencies)
- 缺乏彈性(Inflexibility)
- 強調『計畫』多於『策略』(Greater emphasis on “the plan” than on “the strategy”)
- 難以履行(Difficulty in implementation)
當代方式的不足之處,似乎以三項特徵為主:
- 負責的組織領導人之控管有限(Limited control by those charged with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)
- 過於強調相對狹隘的因素(Over-emphasis on relatively narrow factors)
- 偏好象徵性的定位(即,不改變) (A predilection for the status quo (i.e., not changing))
軍事的策略規劃方式(The Military Approach to Strategic Planning)
軍事的策略規劃模型具有某些無疑之有利特徵,其中的主要優點是,對於整體國家安全策略,和戰場上軍事行動計畫間之連結,具有清晰可追蹤的構造。此策略構造來自於美國的聯合策略規劃系統 (The Joint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 (JSPS)),也與全球地理政治的環境(the world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) 相當一致。還有,一致性的(可能是費力的)資金籌措程序,含規劃結構,設計內容及編列預算系統,以利提供支持該策略所需的能力與資源。然而,過去五十年來,軍事策略規劃程序對於周遭的改變,一直沒什麼反應。軍事的重點還是放在『計畫(及規劃結構)』,而非『策略』。而履行方面就很像是大象交配:需要高層的接觸,達成工作得透過許多的大聲小叫,花了很長時間後才看的到結果。
策略導航(Strategic Navigation)
基於明茨伯格(Mintzberg)和其他專家所述,考量『策略』與『規劃』間的分離情況(disconnection),另一個更好的概念可能是『策略導航(strategic navigation)』
策略規劃其實只是經營之策略導航 (the strategic navigation of business)的一部份,不論經營議題是商業競爭、有效能的政府、或是軍隊交戰。經營(或系統)的擁有者決定什麼將是目的地。為了到達目的地,資深經理的職責是,決定最佳的路線,和什麼是需要執行的工作。
不過,有時候,系統擁有者決定改變組織的目標,常常是沒有預先通知。而有時候,並不是擁有者想要改變目標,經常是環境支配變化,超過擁有者或經理人能控制的範圍。或許市場上某種產品滯銷,或許新技術取代既有產品,服務或製程幾乎是突然失效。還有,可能領導者具有足夠的遠見,看到一種思維改變即將發生,而提早進行小幅度的方向變更。任何一種情況皆能完全地使已有的策略計畫失效,或者甚至於整個組織的定位失衡。
定義策略(Defining Strategy)
在任何人能有效地評估不同策略開發方法的價值之前,必須有一個策略的共通定義。在此,本文介紹的這套『限制管理模型(The Constraint Management Model)』,根據下列的定義:
為了達到一個系統之最終目標,策略是種必要的作法及方法,用以滿足實現目標的必要條件。
(Strategy is the means and methods required to satisfy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to achieving a system’s ultimate goal.)
優良的策略能快速地、有效地、及有效率地滿足實現目標的必要條件,而劣質的策略則無法展現其中一項或多項的良好特徵。創造及執行一套優良策略需要:
- 對系統的整體目標具有清晰且毫不含糊的理解。
- 為了達到系統目標,必須具備完全且明確決定的各個條件 – 關鍵的成功因素。換句話說,必要條件是整個策略的要項。
- 為了達到系統目標,選擇一套方法,和決定作法(資源),以實現必要條件/關鍵的成功要素。
- 於系統的各級組織,實踐有效能的領導力和專注於永續經營的核心 (看住球,不要失掉經營的主軸),自我之紀律管理和主動負責。
一套有利方法的特徵(Characteristics of a Robust Methodology)
假如你接受,進入未來是一種策略導航的修練,下一個問題是『我們該採用什麼作法來導航呢?』上述的傳統式與當代式,及軍事的方式,對於策略規劃都有某些用處。不論你們的組織可能採取什麼方式,必須符合四項準則:
- 系統式的作法(Systems Approach)。組織存在與消失都是以整個系統而論,不是獨立部件的集合。策略規劃方式無法確知組織的系統特質,則落入次最佳化的高風險:改善系統某個部分,而使整個系統付出代價。為了本文接下來的介紹,將使用下列系統的合成定義:
界定於某個隨意的範圍中,一組相互關連的元素,彼此互動和與外面環境互動,形成一種複雜且統合成一,及協力朝共同的整體目標邁進。
(A set of interrelated elements encompassed by some arbitrary boundary,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and an external environment, forming a complex but unitary whole, and working toward a common overall objective.)
這個定義包含依賴性 (dependencies) - 內部與外部兩者,協調配合(coordination),及某種支配一切的目標。
- 彈性(Flexible)。一套開發與導入策略的有力方法應該是簡單易懂,而且有足夠的彈性,能因應環境的變化,經常與快速的調整。例如,2001年九月十一日恐怖份子攻擊的大災難發生後,理想上,應該促使決策者去預期相關的環境變化,或競爭者的行動,而能在情勢成為急迫之前有所作為,應該有一套快速的決策循環。換句話說,操控一個組織應該更像駕駛噴氣式滑雪板,而非運油的輪船。
- 能見(Visible)。執行長們應該擁有即刻的能見度,從上到下,整個計畫,各別專案,及編列資金預算。例如,一位執行長聽取編列資金預算的提案,應該能即刻看到與公司的最終目標的關連性。這部分是資金預算程序最不足之處。(Mintzberg, 1994, pp. 128-158; Pyzdek, 2000, p. 240)
- 可檢驗(Verifiable)。
受制於不確定性的限制下,執行長應該也能追蹤及探查,一個提案與達到公司目標間,繼續不斷的邏輯關係。這樣的方法應該包含一組可靠的規則,以協助決策者評估和檢驗,某個特殊行動的效力論述。
(待續) |